1997年6月30日晚21时,39辆军车载着509名解放军战士,从落马洲口岸驶入香港。加上先遣的三批人员,驻港部队人数已达705人。
陈佐洱密切香港回归活动进展,得知驻港部队先头部队已抵港,他松了一口气。谈判小组不负使命,圆满完成任务,而这背后是他们与英方连续五天五夜的艰苦谈判。
然而,距香港回归祖国仅剩两小时,我军为何需提前进驻香港?
1997年6月16日,陈佐洱副主任正阅读文件时,秘书走进办公室汇报:“陈主任,钱副总理办公室来电!”
陈佐洱闻秘书声,急握电话,果闻钱其琛副总理言:“陈佐洱同志,中央命你率防务治安专家组与英方洽谈,关于解放军先头部队提前入港事宜。”
闻此言,陈佐洱顿感肩上重任加剧。中英就中方先头部队驻港事宜,外交层面纠葛月余未果,而今距港归仅剩两周,此问题已迫在眉睫。
16日晚,陈佐洱的秘书在香港机场迎接了从北京、广州、深圳紧急调派的谈判专家,众人随陈佐洱进入封闭会议室,连续昼夜商讨谈判预案。
中方认为,虽7月1日0点0时中国军队进驻香港,但布防至少需两小时,故在此期间,香港将处于“防务真空”状态。
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的消息广为人知,中英政要将共襄交接仪式。若此时出现“防务空档”,无论中英,均难保两小时无意外,黑恶势力若趁机作乱,对政要及香港人民将是毁灭性打击。
故而,为确保香港局势平稳,中国部队需提前两小时进驻,以防不测。
为了赢得此次谈判,陈佐洱与谈判专家团队最初设定的要求是:
先头部队共1070人,经深圳皇岗口岸与文锦渡口岸陆路入港,进驻六处军营。6月30日18时,即预定时间前六小时,已携带所需武器装备进驻。
此要求为谈判预留了空间,展现了对英方的诚意。谈判是互动过程,双方需为彼此留有进退的余地。
6月17日上午首场谈判中,英方代表包雅伦及谈判专家在听取陈佐洱提出的要求后,如陈佐洱等人所料,当即请求“小憩”,以便共同评估中方要求。
他们如陈佐洱等人所料,反对装甲车进港,认为人数过多,且要求中国领袖与先头部队在英国军队保护下,经水路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。
英国认为,7月1日0时后,香港归属中国。若因“防务真空”生乱,国际上受损的将是中国的形象。
若英国允许中国军队,尤其是携带装甲车等重型武器提前入驻香港,必将让人质疑其维护香港安全的能力,再次令英国因香港颜面扫地。
6月17日谈判全天无果,中方代表早有预料,并未气馁,反而愉悦地邀请英方代表团共进晚餐,地点选在英方代表包雅伦偏爱的杭州菜馆。
包雅伦对中国示好予以回应,席间对陈佐洱坦言:若在7月1日前将防爆装甲车驶入香港,将严重损害英国颜面。
陈佐洱闻包雅伦亲述此言,内心略感振奋,却依然故作镇定,提出首议:“若我方向北京请示,先遣队无装甲车入港,英方能否允准中国军队经深圳皇岗、文锦渡口岸赴港?”
见陈佐洱诚意满满,包雅伦略作思索后,答应会就此问题向上级请示。
下午谈判伊始,中国谈判小组专家、原总参谋部驻军办副主任周振远大校,即刻展开策略,着手应对谈判事宜。
周振远未纠缠于“先头部队进港时间”的议题,径直向英国提出质询:
请问,7月1日零时后,英军舰艇及官兵如何撤离中国领海领空?若无中方配合,贵国追求的“体面撤军”恐将付诸东流!
周振远大校之语,犹如利剑,戳破英国自设的遮羞布。英方诸多周旋,只为挽回颜面。然对中国而言,香港的和平回归至关重要。
此刻,英国代表包雅伦等人面色铁青。被中方直击要害后,他们在历经四天的谈判中,终于显露出即将崩溃的迹象。
6月20日下午的谈判无疑是气氛最为紧张的一次,中英双方结束时,周遭空气中充斥着明显的对立与紧张情绪。
陈佐洱选择携带大量资料,走在离场人群的最后,静候包雅伦的和解之意。
包雅伦望见队伍末尾的陈佐洱后,不由自主地放慢了步伐,最终也缓步移至了队尾。
陈佐洱佯装不知,与秘书一同整理文件。待秘书携合同离去,包雅伦方道:“咱们再聊聊?”
楼梯间灯光昏黄,映照出包雅伦一脸疲惫。陈佐洱察觉到他话语中的试探,于是轻轻颔首给予回应。
或许因无旁人与录音设备,包雅伦真诚地向陈佐洱提问:“中方还能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或放宽?”
陈佐洱闻言,微笑道:“英方若持开放态度,中国定当给予足够尊重与颜面。”
中国将先头部队人数调整为509人,并确保他们乘坐大或中型客车进驻香港,以最大程度减少影响。
1997年6月30日21时,驻港部队先头部队自皇岗口岸启程,经一个多小时行军,驻守10余处关键地点,确保大部队抵港前两小时内,香港地区和平稳定。
1997年7月1日0时,随着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响起,中国国旗与香港区旗在香港上空高扬,标志着离祖国百余年的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。